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通报,全国检察机关正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监督,重点整治应立不立、应撤不撤、长期“挂案”等司法顽疾。
今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1.2万件、监督撤案3.3万件,针对侦查活动违法情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6.3万件次。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既彰显了检察机关强化监督的决心,也折射出部分公安机关违法办案的严峻现实。
“挂案”之痛:程序正义的异化
最高检所说的刑事“挂案”,特指那些长期滞留刑事诉讼程序、久拖不决的案件。本应“罪疑从无”的司法原则,在实践中异化为“罪疑从挂”,当事人深陷讼累,企业濒临绝境。四川成都某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遭遇便是典型案例:2023年9月,成都警方以涉嫌诈骗罪立案侦查,刑拘多名高管后转逮捕。检察机关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2024年8月嫌疑人虽获取保候审,但案件至今未结。这家曾红火一时的企业,如今已人去楼空。
司法之殇:正义迟到的代价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最高检的监督数据与成都案例形成鲜明对照——监督立案与撤案总量达4.5万件,而“挂案”仍在吞噬司法公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曾强调,“不能让任何一个企业仅因涉案而垮掉”。当前,部分地方仍存在该立案不立、该撤案不撤的乱象,不仅损害民营经济活力,更侵蚀法治根基。
破局之道:监督不留死角
最高检已释放明确信号:法律监督必须“不留死角”。从数据看,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力度显著增强,但“挂案”顽疾仍需持续攻坚。这要求检察机关进一步压实监督责任,对久拖不决的案件建立动态清零机制,让司法程序真正回归公平正义的轨道。
| 上一篇: 仲若辛丨刑事管辖能否像医院转院?新蔡转平舆立案当事人提出异议 |
| 下一篇: 仲若辛丨多位民营企业家改判无罪:既要纠错于后,更要防错于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