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民营企业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对多起案件依法再审改判无罪,彰显了司法机关纠正涉企冤错案件、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这些案例通过坚守罪刑法定、刑法谦抑性和依法平等保护原则,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司法信心,但同时也折射出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实践中仍需破解的深层问题。
虽然中央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保护政策一贯明确,但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1.2万件、监督撤案3.3万件,针对侦查活动违法情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6.3万件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部分地区仍存在的逐利执法、违法侦查等问题,暴露出民营经济权益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一些案件将经济纠纷等同于刑事犯罪,一些侦查活动突破法律边界,不仅让企业家陷入讼累,更动摇了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再审改判体现了司法纠错的勇气和担当,是司法公正的重要补救机制,但“错案纠正”终究是事后补救。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即便最终沉冤得雪,漫长的诉讼过程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停滞,其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因此,司法保护民营经济,更应追求“防错于前”的境界。再审纠错是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但绝不应成为民营经济权益保护的主要依赖。
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全过程坚守法治底线,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
律师作为法律专业力量,其意见是保障案件质量、防范冤错的重要支撑。重视律师提出的专业意见,既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避免实体错误的有效途径。
司法机关应畅通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渠道,认真听取并回应律师的合理意见,让每一起涉企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从源头上减少冤错案件的发生。
综上,保护民营经济,不仅需要再审纠错的“事后救赎”,更需要规范执法的“事前守护”。再审典型案例的发布是司法保护的重要进步,但更关键的是将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贯穿于办案全过程。唯有摒弃逐利执法、违法侦查等乱象,坚守依法办案底线,充分保障包括律师执业权利在内的各项合法权利,才能真正筑牢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屏障,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上一篇: 仲若辛丨最高检剑指长期“挂案”:司法正义不容迟滞 |
|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下一篇没有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