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刑事观察 >
 
苏格拉底应当死,因为法律必须生
来源: 360图书馆     作者: 林海     更新时间: 2016-09-27   

《苏格拉底之死》,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1787年作。 资料图


1787年,雅克-路易•大卫完成《苏格拉底之死》这幅油画时,其实只是应一位私人出资者的委托,绘制一幅表现“英雄主义主题和经典场景”的画作。虽然这个题材是出资人选择的,但很明显的是,画家本人也心仪这种结合了勇气和牺牲的主题。


不过,当时或许他并没有想到,6年后,他的战友罗伯斯庇尔在审判路易十六的国民议会法庭上,会对着片刻动摇了的国民议员,斩钉截铁地说道:“路易应当死,因为法国必须生。”


▍文 林海

▍来源 360图书馆


为捍卫法律权威,向死而生



从风格来看,这幅画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素来为雅典人嫉恨。祸端早在公元前406年就埋下了。当时,雅典海军击败斯巴达的战役中,10名海军将领因为阵亡战士尸首未及时收回而被起诉。


担任公民大会轮执主席的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控诉不公,投了唯一的反对票,但没能挽救海军将领的性命,反而和“民主派”结怨,埋下其后来死亡的伏笔。7年后,“民主派”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僭主的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苏格拉底被判处服毒自杀。尽管他的学生已经帮他安排好逃亡之路,然而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死亡。


这幅油画描绘的正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坐在光影中的苏格拉底,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忘了老师死亡将至。他分明可以逃走,因为在画面的前景里,镣铐已经被解开——关节已经打通,随时可以重获自由。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伤害。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如何面对代表全体雅典人民的陪审团。然而最终,“公元前399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死于其毕生热爱的雅典同胞之手,雅典公民民主投票的结果是:280:221……三个原告人指控苏格拉底的罪行是:拒绝承认国家认可的神,渎神。他的另一项罪行是:腐蚀年轻人。要求给予他的惩罚是: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克里同》一书中,柏拉图记录了苏格拉底向死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对于一个城邦而言,法律自身的权威不容质疑。只有尊重法律,法治才能得以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应当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这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法律信仰——“守法即正义”。苏格拉底在申辩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根据《斐多篇》的记载,苏格拉底临刑前,在场的有至少15人,为了构图的简洁,大卫只画了几位他的弟子和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显露出消沉和悲伤的神色。举着杯的年轻男子转过头去不忍看这一切,用手撑住低垂的头,一位中年男子伸手按住苏格拉底的左腿,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克里同。


还有一位较为年长的人同样身穿白袍坐在床头,躬身看着自己的膝盖。有人认为,这是被大卫艺术处理过的柏拉图——当时柏拉图只有29岁,而且因为生病并不在场,然而大卫仍然将其画在了他的老师身边,并赋予其一张垂老的脸——因为终其一生,柏拉图都在描写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这一意义非凡的死亡。


如果仔细观察这幅画,人们会发现,画面的左端描绘了一个拱门,拱门外有几个人正在走上台阶,其中一名女性显出悲伤的表情,作出告别的手势,这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克珊西帕。一名年轻男子正悲伤地伏在拱门内墙上哭泣,而画面右侧有一位青年男子正在号哭,其中可能有阿波罗多洛,正如《斐多篇》中记载的“阿波罗多洛的哭泣一直没有停止,此刻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在人物之外,画中地面上还置放着散落的手卷本——这是他苏格拉底在狱中生活的写照,也符合《斐多篇》中“死是摆脱肉体束缚,通向绝对自由通途”的论调。


他曾经是那个“用画笔战斗的大卫”



值得注意的是,大卫在这幅画上留下了两个签名,一个是L.David,位于克里同所坐的岩石,另一个是L.D.,位于柏拉图所坐的石凳。后人研究,他在画中的签名通常具有象征意义,比如,他在《波托基伯爵的画像》中的签名,是签在对着骑马者的狗的项圈上。


在这幅画中,他在柏拉图下方的签名,指的是这一故事来自于柏拉图,感激他给予了自己灵感的来源,而他在克里同处所签下全名,可能表达的是艺术家自比克里同,希望能够传承苏格拉底所为捍卫大义而向死而生的精神。


大卫画了许多死亡主题的油画。其中最为著名的,或许是1793年的《马拉之死》。死者往往在画中呈现巨大的精神光辉。这或许与他少年失亲的经历有关。9岁那年,大卫的父亲被杀。母亲离家出走,于是,大卫只能由身为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抚大。他自小沉默寡言,与画板相伴。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院学习,但是连续三年在比赛中没有取上名次,几乎要自杀,直到1774年获罗马奖,才打开局面。后来,他又创作了《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等作品并一举成名。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奠定了大卫的古典英雄主义风格,也因其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


这是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大卫并没有远离时代漩涡。他创作的大量英雄题材作品,与大革命的时代精神相契,在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极富个人魅力的政治领袖马拉和罗伯斯庇尔,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用他自己的话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


这个时期,大卫是画家,更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1792年,他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1793年至1794年是大卫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创作的《马拉之死》成为不朽的经典。


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派政权被推翻,大卫被捕入狱。出狱后,革命风潮已过,社会陷于黑暗恐怖的深渊,这使大卫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直到他遇到了拿破仑,于1799年成为首席宫廷画师,才重新焕发出艺术生机。在那幅著名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中,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面庞,令人心生迷醉。


然而,即使是拿破仑,也不可能永远年轻英勇、永不言败。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清洗。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大卫遭到驱逐,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他最终于客死异国,享年77岁。此时,距离他画下《苏格拉底之死》,已有41年。






公 众 号
微 网 站
上一篇: 邱兴隆:愿天下无罪,更愿天下无冤
下一篇: 江平:办案机关应为呼格吉勒图案内疚

首席律师仲若辛

专业领域

周文斌案专题报道

非法证据排除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律师权利
刑事名词解释
律师收费标准
平反录
无罪判决书

版权所有 © 2020 南京韶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6009114号-2  技术支持: 秀网技术    本网站基于 秀网ShowCMS 构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泰山路151号新丽华大厦10层  手机:13770526088  邮箱:zhongruox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