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坡
▍作者 仲若辛
▍来源 公众号辩护人Defenders
安徽“淮南发布”消息,淮南市联合调查组2025年4月5日发布情况通报:针对媒体报道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职工张某反映工伤待遇、2024年6月被强制送医治疗等问题,淮南市及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高度重视,已成立由市人民检察院、市司法局等多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依法依规依纪对相关问题开展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回应社会关切。
据媒体此前报道,1999年,张坡毕业分配到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成为采煤工人,当年在井下作业时被失控矿车撞伤,后被鉴定为五级伤残。前几年,张坡向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反映,要求提高伤残津贴标准,但产生分歧。张坡不服,多次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张坡称,2024年6月,他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强制检查治疗达22天,期间被限制自由,禁止家属探望和接出院。
安徽淮南张坡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精神病强制医疗制度在实践中的异化风险。当公民因主张合法权利被强制送医,当医疗机构沦为权力规训的工具,我们不得不警惕:法治社会精心构筑的程序防线,正在遭遇系统性溃败。
《精神卫生法》第28条明确划定了非自愿住院治疗的边界——唯有存在自伤或伤人现实的急迫危险时方可实施。该法第30条、第31条更设置双重安全阀:医疗机构接诊后应立即作出诊断结论,确诊患者应当实施留院治疗时需经监护人同意,监护人拒绝则医疗机构不得实施。张坡因工伤待遇争议持续维权,既无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表现,更未经规范诊断程序即被强制收治,程序链条的断裂昭示着法律文本与权力实践的惊人背离。
这种背离制造出令人窒息的制度黑洞。当“精神病”标签异化为维稳工具,当医疗机构成为权力延伸的执法部门,任何公民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沦为“被精神病”的猎物。既往案例显示,信访群众、举报官员者、维权人士屡屡成为强制医疗的重灾区,这种选择性执法不仅消解了法律权威,更在公民心中埋下随时可能引爆的恐惧炸弹——今日的旁观者,或许就是明天的受害者。
程序正义的溃堤直接动摇法治根基。精神病强制医疗涉及人身自由这一宪法基本权利,必须接受最严格的程序控制。我国虽已建立强制医疗司法审查制度,相关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但在实际操作中,诊断证明的医学专业性往往成为阻却司法审查的挡箭牌。当医学话语与行政权力形成共谋,法院的司法审查极易流于形式,公民最后的法律防线形同虚设。
破解困局需要重构制度闭环:建立独立第三方医学评估机制,打破医疗机构与送治主体间的利益关联;强化司法审查实质化,要求法院必须对医学诊断进行必要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体系,对违法送治行为适用非法拘禁罪进行刑事追责。更重要的是,必须确立“程序违法即实质违法”的司法理念,让任何逾越法律红线的强制医疗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张坡事件调查组的成立只是起点,我们期待真相,但更需要制度革新。当精神病强制医疗程序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当每个公民都确信法律程序是捍卫权利而非剥夺自由的利器,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被精神病”的集体恐惧,在法治阳光下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


上一篇: 仲若辛丨当法庭驱逐律师时,法治的尊严正在被瓦解 |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下一篇没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