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若辛丨从"以爱为美"到权力之殇:透视法律精英的双面人生困局
公众号辩护人Defenders 2025-03-29
▍作者 仲若辛
▍来源 公众号辩护人Defenders
导语
当律协会长的绶带与镣铐同时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当"以爱为美"的宣言与职务犯罪的指控形成刺眼对照,施佰芝案的启示早已超越个体沉浮。这个集20项社会职务于一身的法律精英的陨落,不仅撕开了权力场域的隐秘褶皱,更将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双面人格"现象推至公共视野的焦点。
一、“以爱为美”:律协女会长的倒下
2025年3月27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第44号公告。其中,哈尔滨市选出的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施佰芝,因涉嫌严重违法和职务犯罪,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罢免其代表职务,施佰芝的代表资格终止。根据有关规定,施佰芝的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职务相应撤销。
施佰芝,1974年12月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研究生学历,一级律师。她早年是一名中学教师,后转行当律师,2022年5月当选哈尔滨市律师协会会长。施佰芝还是黑龙江民强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律所官网显示,施佰芝身兼20项各种社会职务。
检索发现,微信公众号“黑龙江民革”曾于2022年6月24日发文《黑龙江民革党员施佰芝:以爱为美 无“法”不美》,报道施佰芝的先进事迹。文章说:施佰芝就像一本书,是一本她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充实内容的有血有肉有泪有灵魂的理论书、故事书和实践指导手册。大道至简,读懂这本书可能很难,但读透这本书则只需要一副以爱为美、无“法”不美的透镜。
二、完美人设的坍塌:从"行走的法律全书"到制度破壁者
施佰芝精心构建的"法治传道者"形象曾令业界侧目:中学教师出身的她通过自学完成职业转型,身兼民主党派代表与中共党员双重政治身份,在律协、人大、高校等平台编织出密不透风的影响力网络。"以爱为美"的叙事框架下,她既是公益诉讼监督员,又是疑难信访法律专家;既是硕士生导师,又是营商环境守护者。这种跨界的身份拼贴术,本质上是将专业资本转化为政治资本、将行业影响力异化为权力寻租工具的危险尝试。
其双面性在履职实践中显露端倪:作为律协会长本应恪守行业自律准则,作为人大代表理当履行监督职责,但多重角色的权力叠加反而催生了"自我豁免"的认知偏差。当法律人开始用专业能力破解制度防火墙,用政治资源构筑利益输送管道时,其精心打造的人设已然成为突破法律底线的特洛伊木马。
三、权力异化的三阶嬗变:解码双面人格生成机制
官方微信公众号塑造的"理论书+故事书+实践手册"三维形象,实质是职业伦理的符号化包装。通过将个案胜诉率、社会职务等量化指标等同于职业价值,逐渐形成"贡献置换论"的自我合理化逻辑——"我为法治做出这么多贡献,理应获得特殊回报"。
20个职务头衔构成的权力矩阵,模糊了律师职业的"中介性"本质。当法律人同时掌握行业管理权、立法建议权、司法监督权时,其角色定位已从"法律守夜人"滑向"规则操盘手"。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专家与政法委执法监督委员的双重身份碰撞,暴露了权力制衡机制的失效。
民主党派与中共双重党员身份的特殊性,本应强化政治约束,却异化为规避监督的"旋转门"。律协系统的封闭性、人大代表履职的弱问责性、专家咨询机制的模糊边界,共同构成了滋生双面人格的制度温床。
四、职业共同体的觉醒时刻:重建法律人的精神坐标系
施佰芝案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法律职业的深层危机:当专业能力沦为权力寻租的技术工具,当职业荣誉异化为利益交换的信用背书,法律人的精神信仰体系已然崩塌。
律协的自律功能在"会长违法"面前形同虚设,暴露出行业自治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无'法'不美"的修辞狂欢下,掩盖的是对程序正义的集体性冷漠。
施佰芝案提醒我们,必须建立法律职业"利益冲突防火墙",严格限定律师行业管理者不得兼任司法监督、立法咨询等可能产生角色冲突的公职,推行律协领导职务任期审计制度。将职业道德考评纳入律协任职资格审核体系,设立律师执业行为大数据监测平台,对异常案件代理、跨领域职务集中等现象进行智能预警。摒弃将社会职务、媒体曝光度作为成功标杆的畸形价值观,重树"个案正义守护者"的职业尊严。
结语
施佰芝的双面人生绝非偶然个例,而是转型期法律职业危机的典型症候。当我们在批判"表演式法治人格"的同时,更需警惕制度环境对人性弱点的放大效应。法律人的真正救赎,不在于建造多少道德牌坊,而在于重建对规则的原初敬畏——因为法治的光辉,永远照不进精心设计的人性暗箱。